新闻中心
我国循环经济效益渐明显 协同处理垃圾成趋势 --江苏三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企业新闻
    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行业资讯 > 我国循环经济效益…
我国循环经济效益渐明显 协同处理垃圾成趋势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4-11-15   浏览次数:565
       

    11月初,全国水泥价格连续第六周上涨,中南地区继续领涨。业内人士分析,这与近期随着我国发起成立400亿美元丝路基金,助力“一带一路”蓝图实施密不可分。这将带动我国中西部及亚洲多国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并为我国水泥需求打开新的空间。

    我国是水泥生产与消费大国,占世界水泥产量的一半以上,近年来,随着水泥行业产能过剩、排放过高等产生的环保问题也逐渐显现。去年,我国发布史上最严的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此外国内多个碳排放权有偿与交易试点的启动,也将水泥纳入控排行业。而从2008年国务院发布抑制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38号文开始,已经不再新批水泥项目,企业只能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调整产能。

    一边是市场商机不时显现,一边是更为严格减排与环保约束。记者近日走访相关企业发现,不少生产企业通过低碳、减排改造,并发展循环经济提高附加值,探索水泥行业缓解产能过剩,开拓市场蓝海的新路。广东省建材行业协会会长吴一岳表示,产业链延伸已经成为水泥行业趋势,并需要创新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通讯员 吴彦 发自台湾、广东 本版稿件统筹 冯善书

    减排

    矿山开采全密闭厂区告别烟尘

    越来越多水泥企业开始重视环保的背后,是该行业发展曾带来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了政府、行业的重视。

    烟气缭绕、尘土飞扬,这些人们印象中水泥厂的景象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广阔的绿地与青翠的树林,如果不是掩映树林后的几座高大塔吊和生产设备,难以令人察觉这是工业企业。

    近日,记者来到台湾花莲县的台泥和平水泥厂。在厂区背后不远,便是水泥原料的来源地矿山。与传统的矿山露天开挖,矿石从裸露的山体倾斜而下,扬起漫天尘土不同,这里的矿山看不见开采的痕迹,记者乘车盘山而上,山体郁郁葱葱保存完好,直到半山腰上的隧道口,才发现内有乾坤。

    “从隧道进入就可以巡视矿井内情况,只需要6到7位员工就可以完成矿区的日常运作”。台泥和平水泥厂厂长黄有进介绍,原来,该矿山采用“山顶平台式阶段开采以及竖井运输法”,从1000多米高的山顶进行平面式开采,初采后的矿石投入竖井——即在山内下挖的垂直通道,利用重力分三阶段运输到山下,每个阶段均设有一个平台与破碎机,将矿石进一步破碎。原料石灰石开采运输至山下之后,再运用封闭式皮带廊运送至水泥生产线。“整个流程全自动化、全密闭。”

    该矿区目前有三套竖井,年产能达1500万吨,也是世界上****的竖井开采运输系统。此外,每开采完一个平面,都会进行种植复绿,目前已经复原了10公顷,占总面积的30%。

    不仅台湾,在中国大陆,越来越多水泥企业开始重视环保的背后,是该行业发展曾带来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了政府、行业的重视。

    环保部去年公布的数据,水泥工业颗粒物排放占全国颗粒物排放量的15%—20%,行业二氧化硫排放占全国的3%—4%,氮氧化物排放占全国的10%—12%,属污染控制的重点行业,水泥工业的矿山资源消耗与生态破坏也是突出问题。对此,国家要求“十二五”期间淘汰水泥落后产能3.7亿吨;在三大城市群等重点地区,对水泥项目实施最为严格的特别排放限值。

    在中国大陆,环保的竖井开采方式开始试水。广东英德一个水泥基地,就采用了“半竖井”的概念,“英德那边是一两百米高的几个小山头,较为分散且高度较低,不如和平厂的矿山质密,用完全竖井的方法并不适合。”对此,该项目采用了二重山开采的方法,“我们刚好找到了围着的一圈山,中间有一个天然的洞,就将其当成天然的竖井。开采时粉尘都隔在里面,也保留了第一重山的景观。”该生产基地负责人介绍。

    除了采矿粉尘,针对收严的氮氧化物等排放标准,台泥(英德)公司分别于2012年、2013年完成四条生产生产线的低氮燃烧加SN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技术改造。“控制水泥产业燃烧的氮氧化物一直是难题。传统脱硝用的是在末端处理上喷氨水,我们采用了低氮燃烧技术,就是用含氮量的氧气来燃烧,虽然成本增加了,但从源头上就减少了氮氧化物产生的成分。”黄有进说。

    低碳

    捕获二氧化碳可养藻类生产保健品

    碳捕捉仅是该水泥企业循环经济的一部分。当地还采用“港厂电”融合的“三合一”发展模式,即水泥厂、和平电厂和和平港三位一体开发,实现能源互补与资源互用。

    除了污染物排放收紧,在我国多地的碳交易试点中,水泥业也是重点碳控排行业。如何降低碳排放甚至变碳为“宝”,成为关乎水泥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话题。

    今年7月,素有科技产业奥斯卡之称的“全球百大科技研发奖”揭晓。起源于水泥行业的钙回路捕获二氧化碳技术获殊荣。而台泥和平厂正是该项技术全球****的试验厂。运营1年多来,总捕获量达每小时1吨,捕获效率可达90%以上。

    记者在该厂内的研发实验室看到,从水泥厂里捕捉到的二氧化碳通过细管输送到实验室里大小不一的瓶子和玻璃罐里,在光照等作用下,瓶罐里养殖出不同呈深浅绿色的藻类。这些藻类经过一个个大箱子状的萃取装置并加工后,得到的生物质燃料如藻油、沼气,以及更高价值的虾红素、DHA等健康食品、化妆品原料,完成整个微藻固碳的过程。

    当中,如何从水泥捕获二氧化碳是关键。据了解,其奥妙在于钙回路捕获二氧化碳专利技术,并在水泥生产线中增加了纯氧煅烧旋转窑煅烧炉等技术和设备。

    “基本原理是利用氧化钙(俗称石灰)与二氧化碳结合后,所产生的碳酸钙(CaCO3)再经过控制条件下的高温处理,只将二氧化碳释放出来,而剩余的物质又还原为氧化钙,于是可以在吸放之间重复循环,并达到捕获二氧化碳的目的。”参与研发的台湾工研院研究员卢俊钦说。

    废气中二氧化碳捕获并浓缩成95%的高浓度。此外,当二氧化碳从碳酸钙中释放出来后,废弃的生石灰(CaO)亦能完全成为水泥原料或排烟脱硫吸收剂,实现废弃物零排放。

    碳捕捉仅是该水泥企业循环经济的一部分。当地还采用“港厂电”融合的“三合一”发展模式,即水泥厂、和平电厂和和平港三位一体开发,实现能源互补与资源互用。

    “三合一”均濒临太平洋而建,海水可以用于电厂高温设备的冷凝,水泥厂每年将电厂产生的数十万吨煤灰全部作为水泥制造的原料,除节省水泥生产成本外,也节省电厂灰塘设置及处理成本。另外,电厂排烟脱硫设备所产生的脱硫石膏也作为水泥缓凝剂用;同时水泥厂产生的石灰石粉供应电厂脱硫作业所需。

    广东英德水泥基地也开始沿用上述思路。随水泥厂而建的两套21000千瓦的纯余热发电站,年发电量达3亿千瓦时,年节约标煤9.74万吨,可提供水泥厂约1/3的自用电力。此外,依江河而建设有港口,水泥产品可直接上船出港运输,避免了汽车运输中带来的粉尘污染。

    趋势

    循环经济“抢戏”水泥业升级

    无论是碳捕捉养殖藻类、还是余热发电、协同处理垃圾等,循环经济更越来越多地在水泥这个传统的污染行业转型升级中“抢戏”。

    如果说二氧化碳捕捉利用尚处萌芽阶段,并更多着眼于生产的中后端环节,那么在前端的高温煅烧阶段,水泥生产协同处理垃圾已经在我国多地陆续布局发展。

    中国水泥协会专家表示,利用全国水泥产能当中仅6亿吨的产能,即可处置全国一半的垃圾;如每年用水泥行业总产能的25%,就可以处理全国年产生60%的垃圾1亿吨。“垃圾焚烧发电要求垃圾在850℃的炉温停留三秒,而使二噁英达标,但水泥窑温度非常高,垃圾在超过1000℃以上的环境中停留超过8秒,废渣和飞灰都可以和水泥形成的熟料结合,垃圾中的重金属也刚好为水泥所用而不会残留土地。”

    今年初,华新水泥在广东恩平年产水泥200万吨,并配套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以及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市政污泥的水泥熟料环保生产线。珠海华新水泥环保预处理工厂拟于年内投产,该项目一期工程每天可处理1000吨的生活垃圾。而台泥在韶关以及国内多个地方,也陆续布局这类水泥窖协同处理生活垃圾项目。

    无论是碳捕捉养殖藻类、还是余热发电、协同处理垃圾等,循环经济更越来越多地在水泥这个传统的污染行业转型升级中“抢戏”。

    华新水泥副总裁王焕忠建议,“水泥工业消纳可燃废物与城市垃圾作为水泥业的先进产能,应该优先保留并支持,这样淘汰落后产能也更有针对性,符合国家对产业向生态环保转型升级的方向。”

    台泥集团副总经理吕克甫说,去年重庆和广东英德两个厂在去年各用了1000万元购买碳配额。“以广东碳交易做法为例,政府先给97%的无偿配额,3%需有偿购买,但今年我们有节能的做法,政府给的97%的量就足够了。”

    “如果将碳捕捉技术应用更广更深入,还可以把环保作为商机,提供工艺和服务。”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辜成允说,碳捕捉养殖一棵藻含有的虾红素,就相当于养1万只虾。

    而在挪威等不少欧美国家,水泥产业都是以服务于协同处理垃圾、发电的形式存在,有数据显示,目前发达国家已有约2/3的水泥厂使用替代燃料。“以后生产水泥只是产业链的副业,可能主要在捕捉二氧化碳,用于生产健康食品,或者是生产化妆品的原料。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碳捕捉养殖一棵藻含有的虾红素,就相当于养1万只虾。”

    按照辜成允的预计,目前生产水泥的碳捕捉成本从原来100-120美元/吨的水平降到60美元以下,“未来要做成合乎经济效益的碳捕捉,而且大量地应用,我们还将继续研发改进,将成本降至20美元/吨”。

    ■对话

    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辜成允

    未来8到10年水泥仍维持高需求

    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辜成允是首任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之子,作为多年来关注中国大陆发展并积极在多个省份投资的知名台商,近日南方日报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南方日报:早在2003年,台泥就选择广东作为落地中国大陆的首站,并在英德建设了大陆****的生产基地,这是基于什么考虑?

    辜成允:我们最先选择广东有几个原因。第一是台湾本来就地处华南,华东、华北离我们远一点,所以就选定了以华南为发展的重心,以广东、福建、广西为我们的发展基地,这是从地理位置来讲的。第二广东的台商也比较多,台泥的品牌在台商里有很高的知名度。第三,我们曾做了详细的市场调研,华南那个时候水泥还是供不应求,华中和华北都已经接近平衡。另外,我们看重珠三角的黄金水道,利用北江和西江的水运来做运输,所以广西贵港也好,还是广东英德的两个基地都是在珠江水系的范围之内,以此辐射整个华南。

    南方日报:随着行业环保标准逐渐提高,台泥将如何应对?

    辜成允:有关环保的问题,我们是希望环保的规定能够越严越好。环保对很多企业来说是个成本,然而你可以把这个成本做一个转化,那它就是个商机。所以对大型水泥厂来讲,我们就希望环保力度能够不断加强,实际上更突显我们的优势,我们不但会积极配合,也能够主动来做。

    事实上台泥最真正的核心价值是永续经营,永续地球,永续环保。我们在水泥、能源还有环保业务之间的比重越来越模糊,因为水泥也做环保,水泥也做发电。目前来看,水泥的本业大概占到六七成。发电的部分占到35%左右。环保的部分,虽然仍是服务性的,目前营收相对较低,但获利前景很好。

    南方日报:如何看水泥的产能过剩和未来的需求?

    辜成允:中国大陆对水泥需求的拉动有三架马车,公共建设、楼盘开发和城镇化。最近公共建设稍稍放缓,因为大部分的大型基建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民间的楼盘开发,尤其是城镇化又接上来了,所以虽然不会像从前三驾马车年年成长很高,但仍会一直在成长。我个人认为还能够维持8-10年,之后大概会降到现在高需求量的50%。

    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主要是指落后的产能,或者是有一些不是真正专业的水泥经营者,看到市场好,就跳进去,将来会被淘汰,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大陆政府要求水泥行业兼并重组,要整合提高集中度。

    近期,APEC期间释放出许多利好,尤其是一带一路,将带动很多同业往东南亚等国外去投资。(来源:互联网)

返回列表】【关闭本窗口】    

 

版权所有 © 江苏三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靖江市三江砼业有限公司 江苏三江港务有限公司 地址:靖江市东兴镇上六圩港
电话:0523-84688328(水泥)、84688333(砼业)、84688388(港务) 传真:0523-84688399(水泥)、84688366(砼业)、84688318(港务) 
备案号:苏ICP备11020950号 友情链接:易普网络